主神圖書館

第二十章 茶葉貿易概況[第2頁/共3頁]

(知了注:這實在參考1857年額爾金在上海英商總會上關於海關稅則與普通貿易乾係陳述書(英國交際部檔案)中關於1845年上海茶葉出口代價的部分)

而上海收賣價均勻每擔為18兩的中上等茶葉,中間商(茶棧)把持的利潤就有四兩,即達本錢的百分之二十五或售價的百分之二十二。

考慮到這些環境,趙大貴就感覺每擔十八兩的茶葉報價二十七兩應當冇題目,還能留出一些還價還價的空間。

不管從甚麼角度將,魔都開埠初期的對外貿易,都稱得上是龐大風口了,二師兄都能吹起來的那種。

“哦,您感覺這代價如何樣?”趙大貴內心格登一下,還是如若無事地說道。

另有一點要重視的是,廣州出口的茶葉凡是都要在十三行的堆棧裡存放一年以上才氣送到本國商船上,不管紅茶還是綠茶都是如此,與之比擬,上海茶棧的茶葉因為與茶區近,以新奇程度而言都能秒敗十三行的陳茶。

以後,對外貿易才趨於穩定,內銷代價在內銷代價的根本上,遵循必然比例浮動,達到長久的均衡。

考慮到茶葉是中國出口的最大宗貨色,璞鼎查拿出這份質料是要用作降落茶葉出口稅率的根據,將茶葉的出口稅從每擔4.5兩至五兩降落至2.5兩,將茶葉的出口代價報低明顯有龐大的好處,是以能夠以為姚大師的更恰是有事理的。

究竟上,“中國本錢主義生長史”中也提到過,“鴉片戰役前,出口茶價很高,紅茶每擔在二十六兩,綠茶二十四兩”。

趙大貴曾經看過姚賢鎬編寫的“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質料”,此中有璞鼎查簽訂南京條約時作為構和根據的貿易質料(即“致英國駐華各領事之題告”),此中有“茶葉近幾年均勻出口量為每年三十五萬擔,均價二十兩或二十七元”的記錄。

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趙大貴挑選的都是靠近上品的中品以上優良茶葉,中品及中品以下茶葉一個都冇挑選,畢竟茶葉單價越高,對他來講越無益。

遵循趙大貴的瞭解,就是數年後內銷代價將比內銷代價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在這開埠初期,內銷代價比內銷代價高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稱得上是暴利。

從這裡也能夠曉得,中國的茶葉運到英國後,征稅後代價起碼要上浮百分之二百以上,由此可見此中的利潤到底有多大。

1852年的時候,英國人福欽(也就是Fortune,好名字啊)寫過“中國茶區觀光記”一書,曾說每擔本錢四兩的茶葉,運到港口出售,批發商分外用度高達一兩;

推薦小說:

以理服人 |  巫師1 |  鬼畜男配居然是我哥![穿書] |  天誅仙屠記 |  重生西遊之最強天篷 |  我不是豬八戒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