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

第六章[第2頁/共5頁]

情的覺醒也是個彆認識覺醒的首要表示之一,對竭誠感情的尋求也是一小我格獨立、思惟自在的人的必定尋求。魏晉南北朝時士族階層的精英分子中,呈現了很多重情的人物和故事,以上數例隻是比較聞名的。這類重情的民風對當時的文學藝術影響很大,中國文學的抒懷特性首要就是在這個期間奠定的。中國的文學特彆是詩歌特彆正視抒懷,而不大重視敘事,冇有呈現像西方荷馬史詩那樣篇製宏偉的敘事詩,跟魏晉南北朝的尚情民風很有乾係。魏晉南北朝恰好是中國文學特彆是詩歌生長的關鍵期間。魏晉南北朝之前,除了屈原,中國根基上冇有甚麼真正的墨客,大量墨客的呈現是建安今後,也就是魏晉南北朝初期的事。而這個時候恰好是重情的民風在士族階層中風行,那麼中國詩歌以抒懷為主的特性就不難瞭解了。

再講一個朋友情深的故事,配角還是王徽之。王徽之實在是一個很富豪情的人,不但愛弟弟,也愛朋友。他有一個好朋友叫戴逵,字安道,就是前麵提到過的東晉馳名的畫家、音樂家和文學家。王徽之和戴逵當時住在會稽一條叫剡溪的江邊,但是相隔幾十裡。有一年夏季很冷,一天夜裡王徽之大抵是凍醒了,推開窗戶一看,一片烏黑,天高低著鵝毛大雪。他看了很高興,感覺很美,在房裡走來走去,一邊吟誦左思的《招隱詩》,俄然想起本身的老友戴逵,因為戴逵也是隱士。他便頓時叫仆人籌辦好船,冒著雪溯江而上,要去看老朋友。仆人們劃到天亮,才達到戴逵門口。王徽之卻俄然對仆人講,算了,我們歸去。人問,你不是要來看朋友嗎?如何到了又要歸去呢?王徽之說,我是敗興而來,現在我已經滿足了,便能夠歸去了,不必然要見到他。王徽之就是如許一個多情而率性的人。“敗興而來”和“興儘而返”今後成了兩個成語,現在還留在我們的字典裡。

魏晉清談切磋了很多哲理,這些哲理構成一股思潮,叫作玄學。魏晉玄學與清談中有一個聞名的命題,就是:賢人到底有情還是無情?在中國前人的看法裡,賢人是最完美的人,是統統人的典範,在賢人身上表現著天的意誌和道的完美。天不成攀,道不成見,以是天道是不能直接學習的。人要靠近至高無上的天道,隻要通過賢人,因為賢人是能夠學習仿照的。以是賢人是相同天道與人的橋梁,一小我通過向賢人學習而能夠靠近天道,因此一小我涵養的極致就是儘力達到賢人的境地,前人把這叫“內聖”。那麼賢人是一種甚麼樣的境地呢?弄清這個題目,凡人纔好學習修煉。特彆在情這方麵,賢人到底是有情還是無情呢?因為對於淺顯人而言,感情題目常常是困擾平生的大題目,人和人之間很多爭鬥乃至相互殘殺的悲劇,常常因情而起。如果說賢人也是有情的,那賢人是不是也會遭到情的困擾呢?如果賢人真的很完美,彷彿應當無情纔對,那麼“內聖”的最高境地難道也要做到無情嗎?人有冇有能夠做到無情呢?這些題目在魏晉期間被一些思惟家、知識精英提出來幾次辯論,這些辯論被後代稱為“賢人有情無情之辯”。

推薦小說:

重生:嬌妻有點甜 |  橫推從拔刀開始 |  西遊之我為牛蠻 |  末世之狂暴神王 |  混沌戰歌 |  我在萬界做奸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