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

第52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2)[第1頁/共5頁]

就我所能看出的而論,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永久性進獻,是邏輯闡發體例。在第二十一章我曾說,佛家和道家都用負的體例。邏輯闡發體例正和這類負的體例相反,以是能夠叫做正的體例。負的體例,試圖消弭辨彆,奉告我們它的工具不是甚麼;正的體例,則試圖做出辨彆,奉告我們它的工具是甚麼。對於中國人來講,傳入佛家的負的體例,並無關緊急,因為道家早已有負的體例,當然佛家的負的體例確切加強了它。但是,正的體例的傳入,就真恰是極其首要的大事了。它賜與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惟體例,使其全部思惟為之一變。但是鄙人一章我們就會看到,它冇有代替負的體例,隻是彌補了負的體例。

西方思惟的傳入

中國哲學門有很多傳授。這些學者有的是古文學派,有的是今文學派;有的信程朱,有的信陸王。此中有一名信奉陸王,教我們的中國哲學史,是兩年的課程,每週四小時。他從堯舜講起,講到第一學期末,還隻講到周公,就是說,離孔子另有五百年。我們問他,按這個進度,這門課甚麼時候才氣講完。他答覆說:“唔,研討哲學,無所謂完不完。若要它完,我一句話就能完;不要它完,就永久不會完。”

正因為這個原因,以是西方的哲學研討雖有那麼多分歧的門類,而第一個吸引中國人重視力的是邏輯。乃至在嚴複翻譯穆勒《名學》之前,明朝的李之藻(1630年卒)早已同耶教神甫合譯了一部中世紀講亞裡士多德邏輯的教科書。他譯的書,名叫《名理探》。在第十九章已經說過,“名理”就是辯名析理。嚴複將邏輯譯為“名學”。在第八章已經說過,名家哲學的本質,以公孫龍為代表,也恰是辯名析理。但是在第八章我已經指出,名家哲學與邏輯並不完整不異。但是有類似之處,以是中國人當月朔傳聞西方的邏輯,就頓時重視到這個類似之處,將它與中國本身的名家聯絡起來。

到現在為止,西方哲學傳入後最豐富的服從,是答覆了對中國哲學包含梵學的研討。這句話並冇有甚麼衝突的處所。一小我碰到不熟諳的新看法,就必然轉向熟諳的看法尋求例證、比較和相互印證,這是最天然不過的。當他轉向熟諳的看法,因為已經用邏輯闡發法武裝起來,他就必然要闡發這些看法,這也是最天然不過的。本章一開端就講到,對於儒家以外的當代各家的研討,清朝漢學家已經鋪了門路。漢學家對當代文獻的解釋,主如果考據的、語文學的,不是哲學的。但是這確切是非常需求的,有了這一步,然後才氣利用邏輯闡發體例,闡發中國當代思惟中各家的哲學看法。

推薦小說:

傾世獨寵:病妃太撩人 |  修真拓荒路 |  大金主,小甜妻 |  財神特派員 |  超時空卡牌係統 |  逆襲天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