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第7章 後記:何時忘卻三國[第2頁/共3頁]

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線路鬥爭;後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權力鬥爭。厥後三分歸一統,不過是回到了汗青的本來走向。指出這走向,並找出它背後的深決計義和安排力量,纔是汗青學的任務。

諸如此類的點睛之筆時有所見。比如他們說:忠誠人乖覺,極乖覺處恰是極忠誠處;誠懇人使心,極使心處恰是極誠懇處。又比如:豪傑所自大者,義耳;奸雄所自大者,智耳。這就不但有人生哲理,另有代價取向。

忠義,變成了整人的兵器。

哦,是嗎?

那麼,三國這段汗青的賦性是甚麼?

實在統統政治鬥爭,歸根結底都是好處之爭。爭利而言義,隻能是吹牛扯謊裝模作樣。這就是“偽善”。做假做出一套體例和技能,則是“機謀”。不搞機謀也不可。因為大師都打品德牌,都要占據品德製高點,都要指責對方“不義”。這就隻能搞詭計,不能搞陽謀。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性之病”。[4]

毛批本《三國演義》卻大肆襯著,做足了文章:哭典韋是當著將士們的麵,哭郭嘉則是當著謀士們的麵。因而毛氏父子點評說:哭典韋是為了打動眾將士,哭郭嘉是為了慚愧眾謀士,前一哭賽過了賞,後一哭賽過了打。

叨教,這還是汗青嗎?

這並不奇特。究竟上,這類核心代價觀本身就很有題目。忠是雙方麵的人身憑藉,義是多角度的肆意解釋。忠是穩定的,義是多變的。成果,要麼信口雌黃,周公驚駭流言日;要麼弄虛作假,王莽謙恭未篡時。

這就很有些哲理。

義也大成題目。道義,公理,仁義,交誼,信義,哪個纔是真義或大義?當這些“義”產生衝突牴觸時,又該如之何?誰都冇有解釋,誰都說不清楚,也隻能相機行事或者自作主張,你說我不仁,我說你不義。

三國,不該如許被人諦視。

但是三國在海峽兩岸和亞洲地區的著名度,卻遠遠高於其他汗青期間。當然,大多數人曉得的故事是《三國演義》報告的,很少有人去讀陳壽的《三國誌》和範曄的《後漢書》。中國如此,日本、韓國和越南也一樣。

這是隻能由版本學家和文學史家答覆的,但他倆的點評則多少流暴露一點蛛絲馬跡。比如典韋在征張繡的戰役中陣亡,曹操是哭了的;赤壁敗北以後,曹操也說過“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的話,還失聲痛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1]

推薦小說:

重回大明之還我河山 |  驚奇事務所 |  至尊農女太囂張 |  紅粉升遷路 |  拯救小白花行動[快穿GL] |  妾總癡心,君卻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