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第2章 定音鼓[第3頁/共10頁]

想當年,有一個題目必然困擾過武王和周公:勝利為甚麼來得這麼快?《尚書》的說法是“前徒背叛”,也就是殷紂王派出去的禦敵軍隊到了火線,就掉轉槍頭反過來攻打他本身。既然如此,周人的勝利當然來得快。

因為不把人當人,證據則是人殉和人牲。

周人,是中漢文明的奠定者。

對此,周公他們自有一套說辭。可惜這些說辭一定讓民氣服,更一定能讓民氣悅。這個題目明顯必須處理。不然,實施禮法的成果,就不是次序井然,而是忿忿不平。

在兩週文明人的筆下,他們的先君和先王都是謙謙君子和品德表率,向來就刻薄仁慈,勤政愛民,禮賢下士。比方說,每年春耕,周君都要在田間地頭停止“饁禮”(饁讀如葉),表示親身送飯給農夫。諸如此類的說法不堪列舉,根據恐怕也是有的,周的史官和墨客畢竟不是納粹德國的鼓吹部長戈培爾。何況即便是作秀,也比商王的鞭子好。

樂我先祖。

這就起首要“故意”。

完整能夠。

實際上,品德與其說是一種品格或境地,不如說是一種聰明。說白了,它隻是在“通過損人來利己”和“通過利人來利己”之間,做了明智的挑選,是“聰明的無私”。但這類聰明的無私,對本身、對彆人、對社會都無益,這才成為全人類共鳴。周人的獨到之處,則隻是在新政權出世之際,把它變成了治國理念和施政綱領。

德,成為上天受權的標準。

這就要問:殷紂王的禦敵軍隊,為甚麼前徒背叛?

因而周公頒發《康誥》,語重心長地對康叔封說:唉,我敬愛的弟弟,年青的封啊!你要謹慎翼翼,你要謙善謹慎,你要戒驕戒躁呀!天命是無常的,天威是可駭的,群眾大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們每天都在看著你,看你能不能遵守父王的傳統,弘揚父王的佳譽,擔當父王的遺誌。那些小人是很難搞的。你得把彆人的病痛,當作本身的病痛才行啊![9]

周公旦語重心長。

因而,西周青銅器上的德,就在眼睛上麵加了“心”,意義是“心中所見”,是內心天下的得失和曲直,也就是“心得”。這就已經非常靠近明天所謂“品德”,固然在周人那邊,道是道,德是德。但德字如作他用(比如人名),則還是甲骨筆墨形,有路,有目,偶然,德鼎和德方鼎就是。

推薦小說:

外星大文豪 |  知北遊 |  傾城逝 |  老衲要還俗 |  超極品紈絝1 |  神話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