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

第1章 這世界有救嗎[第2頁/共12頁]

這故事說,伍子胥逃出楚國,被守關的官吏捕獲。子胥說,大王通緝我,是想要我一顆貴重的珍珠,不過現在已經丟了。你如果把我送返國,大王問起來,我隻好說珍珠被你私吞,你看著辦吧!

墨子的邏輯推理是如許的——

小儒答: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王說:叨教哪三劍?

仁為禮樂之本。孔子曾經反問:禮,莫非就是捐軀和財寶嗎?樂,莫非就是鐘鼓和舞女嗎?[12]

對!不救纔有救。

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對。

那麼,孔子的主張是甚麼?

這位職務叫“儀封人”的小官並冇有說錯。漢武帝以後,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可惜他這位群眾導師卻隻是一道富麗的金邊,中看不頂用。何況這金邊裝潢的,還不是孔子要規複的周製,而是他想都冇想過也不會喜好的秦製或漢製。

是的,金邊。

辨彆就在於仁愛的解纜點是親情,即父母後代之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後代,到父老鄉親,到中原族人,到蠻夷蠻夷。最後,讓天下充滿愛。

是的,軸心期間,也叫關鍵階段。[2]

莊子的邏輯是:有親就有疏,有愛就有恨。是以,有堯期間的相互辨彆,就會有舜期間的相互合作,禹期間的相互鬥爭。成果,“天下大駭,儒墨皆起”。

記得還是周遊各國那會兒,孔子一行從楚國的葉縣(葉讀如社)返回蔡國,找不到渡口。這時,隨行並擔負駕駛員的是仲由(字子路)。孔子便接過韁繩,讓子路去“問津”(扣問渡口)。

那麼,如何的社會纔是好的?

聰明如此,品德也一樣。有個江洋悍賊就說:精確猜出室內所藏,是聖;搶先出來行竊,是勇;最後一個撤離,是義;曉得能不能到手,是智;分贓時大家有份大師一樣,是仁。品德嗎?不品德嗎?

何況仁愛也一定能夠培養孝子。韓非說,一個蕩子不成器,父母、鄉親、師長,愛他也好,訓他也罷,他都置若罔聞。隻要官府來抓他,他才乖了。為甚麼?驚駭。讓人驚駭,比兼愛和仁愛都管用。[34]

推薦小說:

離婚後,我能看人前程逢凶化吉 |  兵王傳奇1 |  錦醫 |  超品巫師 |  大宋天朝1630 |  少俠請留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