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痛苦和希望(財經郎眼01)

第11章 油價上漲的背後(2)[第2頁/共5頁]

郎鹹平:這都是有家庭服從的,實際他們根基上是以鐵路體係爲主。

王牧笛:我看到一個報導說:現在德國中產階層大多開的是“大眾高爾夫”。而在海內,在北京普通說誰開“高爾夫”,都把它等價於夏利。

郎鹹平:“崇洋媚外”的一種。

王牧笛:像美國地廣人稀采取那種公路型的交通形式,它會嚴格依靠於私家車。在推舉的時候,哪個政黨如果說把石油代價上調,那即是要了美國公眾的命,以是他們果斷不會支撐這個政黨。

石柏軍:偶然候說另有40年、50年,一會兒又發明瞭一個新的油田,又今後推了10年、20年,現在說乾枯能夠還比較早。

石柏軍:他固然吃不消,相對我們來講還是好很多。他一個月大抵就是幾百塊錢的油費,而我們現在人為1000多,養個車最低要1000多,按比例來講不同很大的。

石柏軍:從阿誰耐久來講這必定是一個生長的方向,毫無疑問化石能源必然有乾枯的一天,但是目前來講這個新能源汽車主如果說純電動的、異化動力的、人造電池的。

郎鹹平:你看我們本身股民買中石油,虧了;外資、華爾街的人買中石油,賺了。一樣的,石油也是華爾街所節製的,透過中石油一運作以後,又是我們虧。你發明彷彿都是我們在虧,華爾街在賺。

王牧笛:石傳授剛從歐洲返來,對這個應當有設法。

王牧笛:我們較著感遭到近幾年汽車代價的降落。

王牧笛:並且我重視到,美國的街道上跑的滿是那種高油耗、大排宇量的車,歐洲那邊能夠跑得更多的是兩箱的、小排宇量的車。

郎鹹平:也就是說當局在這方麵的主導過於強勢。實在比來這方麵題目已經看得很多了,這不是油的題目。舉個例子,鋼材也是一樣。我想當局的考慮我們能夠表示瞭解,就是怕賦閒的題目,你看我們的鋼材現在如何樣――產能多餘,比如鋼材年產量就有6億多噸,需求才4億多噸――嚴峻的產能多餘。現在是掉隊產能是多餘,先進產能也是多餘,這類環境下我們還在保持多餘,乃至我們在做甚麼呢?我們用更多的投資,製造更多的產能多餘去彌補現在的產能多餘帶來的喪失,這是我們的財產政策。這點也是跟石油一樣,讓人感到不睬解。

推薦小說:

無限刷寶係統 |  白蛇證道行 |  明末工程師 |  在霍格沃茨的時光 |  始終都是你 |  絕世狂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