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第80章 江水一(1)[第1頁/共5頁]

下注江。

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東南注之。

江水又逕臨邛縣,王葬之監邛也。縣有火井、鹽水,昏夜之時,光興上照。

又東百五十裡曰崌山,北江所出,東注於大江。《山海經》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此中多怪蛇。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綿虒道,亦曰綿虒縣之玉壘山。呂忱雲:一曰半浣水也。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又東,渚水北流注之。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冇肩。是以蜀人旱則藉覺得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大,不知饑荒,沃野千裡,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左思《蜀都賦》雲:西踰金堤者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觀阪。處置何誘曰:今所安營,地名觀阪,自上觀下,反上之象,其徵不祥。不從,果為牙門張弘所殺。

崍山,邛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阪,夏則凝冰,冬則毒寒,王陽按轡處也。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於崌、崍。

江水又逕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輪阪下而南行,又東逕其縣而東注於大江。故蘇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謂是水也。

江水自武陽東至彭亡聚。昔岑彭與吳漢溯江水入蜀,軍次是地,知而惡之。

縣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黃龍見此水,九日方去。此縣藉江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喬所升之山也。

江水東逕廣都縣,漢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識察水脈,穿縣鹽井,江西有望川原,鑿山度水,結諸陂池,故盛攝生之饒,即南江也。又從衝治橋北折曰長升橋。城北十裡曰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將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後入邛蜀,果如誌焉。李冰沿水造橋,上應七宿,故世祖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橋連星間。漢自廣都,乘勝進逼成都,與其副劉尚南北相望,夾江為營,浮橋相對。公孫述使謝豐揚軍市橋出漢後,襲破漢,漢墜馬落水,緣馬尾得出,入壁。命將夜潛渡江就尚,擊豐,斬之因而水之陰。江北則左對繁田,文翁又穿湔氵臾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頃。江水又東絕綿洛逕五城界,至廣都北岸,南入於江,謂之五城水口,斯為北江。江水又東至南安為璧玉津,故左思雲東越玉津也。

推薦小說:

人王 |  洪荒養魚專業戶 |  最強屠龍係統 |  我的冷豔女房東 |  極品敗家子1 |  木葉之我要當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