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第22章 清水(1)[第1頁/共6頁]

沁水又南,曆陭氏關,又南與驫水合。水出東北巨峻山,乘高瀉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於沁。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穀遠縣羊頭山世靡穀。三源奇注,逕瀉一隍,又南會三水,曆落出,擺佈近溪,整齊翼注之也。

公曰:唯其才也,釋而用之。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逕修武縣之吳亭北,東入吳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撥,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裡,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於吳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裡,整齊合次,南注於陂泉。陂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便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璠曰:河內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當代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裡,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裡,又有一丘際陂,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

沁水又南,與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東,帶引眾溪,積以成川。又西南,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於沁水。

又東過野王縣北。

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雲,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又東,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淵,南流為台渟水,東南入沁水。

《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泫以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水出其城北,東南逕城東,又南入於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水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為侯國,水曆嶕嶢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黑嶺下,即開隥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注濩澤水,又東南,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於崖南,曆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於王屋也。山甚高大,上平垣,下有二泉,東濁西清,擺佈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陰東入濩澤水。

推薦小說:

雲鬟酥腰 |  都怪時光太遲暮 |  我和校花的荒島生涯 |  最強贅婿2 |  特種兵王在都市3 |  凰女毒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