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2 由許仲複仇試看兩漢複仇之風[第3頁/共4頁]

《春秋》講了很多複仇的故事。董仲舒說:“《春秋》之義,臣不討賊非臣,子不複仇非子也。”最馳名的蘇不韋,複仇的工具是國度的財務部長,因此人防備森嚴,難以動手,就挖了此人父親的墳,斷其父之頭,卻獲得了郭林宗的讚譽:“力唯匹夫,功隆千乘”。

越是戰亂,複仇越烈。曹植《精徵篇》:“丁壯報父仇,身末垂功名”,《結客篇》:“結客少年揚,抱怨洛北芒”。結客,就是交友來賓。

書中許仲見仇家有病而不殺之,也是化自漢書記錄的一個故事:“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後遂來去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拒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他的仇敵們厥後病癒,“悉自縛詣憙,憙不與相見,後竟殺之。”趙憙是東漢名臣,厥後當過平原太守,當過太尉,被封節鄉侯,章帝的時候又當過太傅,“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倖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諡曰正侯”。

最年青的複仇者大抵是綿竹少年左喬雲,年十三殺了打傷他養父腿部的縣吏,“以銳刀殺吏”,接著大抵是夏侯惇,年十四殺了欺侮他教員的人,“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人,由是以烈氣聞”。

以上內容多引自《漢朝社會民風研討》。

靈帝時的酒泉郡女子趙娥為父報仇,在光和二年於縣都亭前殺了仇敵,然後去自首,當時滿城百姓去看,“傾城奔往,觀者如堵焉,莫不為之悲喜慷慨嗟歎也”,最後被縣尉“強載回家”,無罪開釋。不止如此,當時的涼州刺史、酒泉太守還“並共表上,稱其烈義,刊石立碑,顯其門閭”,給她刻石立碑,以顯其家流派。

如郅惲為朋友董子張複仇。

董子張的父親被村夫所害,厥後董子張抱病,快死了,郅惲去看他,董子張歔欷不能言,郅惲對他說:“我曉得你這不是在哀傷你要死了,而是因為你的父親仇還冇報,你活的時候我不能幫你,你快死了,我幫你複仇。”說完就帶來賓去殺了董子張的仇敵,取其頭來見董子張,董子張見而斷氣。郅惲時為縣門下掾,是個縣吏,去縣中自首。縣令有點遊移,惲曰:“為友報仇,吏之私也。奉法不阿,君之義也。虧君以生,非臣節也。”趨出就獄。縣令跣足追惲,冇追上,遂也去到獄中,拔出劍橫在脖上威脅郅惲說:“你不跟我出來,我就他殺。”惲得此乃出,因病去。

推薦小說:

和美女荒島求生的日子 |  天工戰紀 |  全球穿越時代 |  網遊之混元法師 |  重生之貴女本榮華 |  寵婚太纏人:帝少,放肆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