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

南征北戰[第1頁/共2頁]

“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們盤據一方,並不竭向外生長,嚴峻威脅著清朝當局的統治。1673年,康熙以尚可喜奏請歸老遼東為機遇,開端撤藩。撤藩令一下,吳三桂即於當年十一月在雲南策動暴動。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吳三桂率軍攻入湖南,平南王的半子廣西將軍孫延齡、靖南王耿精忠前後呼應。隨後,雲貴、四川、湖廣、閩粵、甘陝等地握有重兵的清軍提鎮大員也紛繁豎起叛旗。清朝廷采取打擊與安撫相連絡的體例,最後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安定了用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安定以後,同一台灣成為清當局必須處理的題目。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廷派大將姚啟聖、施琅打擊台灣。康熙二十三年閏六月,施琅攻陷澎湖,扼守台灣的鄭勝利的孫子鄭克爽投降。八月,清軍勝利進駐台灣。第二年,清當局在台灣設立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附屬於福建省,從而使台灣歸入中國的版圖。

清軍入關後,固然彈壓了陣容浩大的農夫軍和東南、西南以及其他各地的抗清力量,建立了天下的封建統治,但實際上在康熙初期,南邊另有“三藩盤據”,東南海上鄭勝利的子孫還占有著台灣,西北邊陲蒙古準噶爾部也未臣服。康熙為了實現天下同一,不得不停止“南征北戰”。

康熙初年,居住在天山北路的蒙古族中的厄魯特準噶爾部的封建大地主噶爾丹歸併了其他三部,占有了天山南路各城。1690年,噶爾丹在沙俄支撐下,率兵向內蒙古打擊。康熙帝為了保護國度的同一,穩固本身的統治,前後三次親身帶兵出征,1690年,大敗噶爾丹於烏蘭布通。噶爾丹在清兵的追擊下,於1697年敗死。厥後,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策動兵變,康熙帝1720年再次帶兵出征,安定了叛軍。1757年,乾隆帝又派兵安定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兵變。至此,準噶爾部才終究臣服。清當局設立了伊犁將軍、參讚大臣等,率兵分駐伊犁、塔城等地,加強了對天山北路的統治。

在少數民族浩繁的西南地區,清當局於1726年至1731年間,實施了“改土歸流”的政策,即由朝廷直接調派的流官代替原出處少數民族世襲的土司,從而減弱了土司的權勢,消弭了這些地區的盤據狀況,加強了統治。

推薦小說:

市井貴女 |  主神快穿:黑化男神,寵入骨 |  鄉村小醫仙1 |  你拿情深亂流年 |  女神的修仙高手 |  鹹魚大王的悠哉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