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頁/共3頁]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役僅僅打擊了本地地區的話,這場戰役則使殖民者的權勢伸入到了中國的本地。鹹豐帝“車駕北狩”和英法聯軍入京的惡夢在中國民氣中好久不能消弭,人們開端從渾渾噩噩的狀況中慢慢復甦過來。

1858年5月,英法艦隊攻打天津,清當局以為“中原未靖,不得不思柔遠之方,為皋牢之計”,又一如既往地以讓步目標對於霸道強大的仇敵。清當局同英、法、美、俄四國彆離簽訂了《天津條約》。次年,戰事因換約複興。1859年6月,侵犯軍再次策動了對大沽的打擊。清軍以掉隊、陳腐的兵器反擊,雖幸運擊敗了敵軍,本身卻也傷亡枕藉。1860年8月,英法聯軍再度打擊天津,清軍反擊,成果在仇敵狠惡炮火轟擊下,“精銳耗竭”。10月,侵犯軍打擊張家灣,中國軍隊在戰役誹謗亡很大。在通州八裡橋,清軍“奮不顧身,齊聲大喊殺賊,進如山倒”,但並不能挽回敗局。汗青是殘暴無情的,掉隊就得捱打。可惜的是,中國掉隊遭到了獎懲,人們的反應卻竟如此的癡鈍和麻痹。

英、法、美等國為了打劫比《南京條約》《黃埔條約》更多的特權,於1854年初向清當局提出“修約”要求。他們用襟曲解《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關於互市“各口景象不一,統統貿易及海麵各款,恐不無稍有變動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允酌辦”的條則,要把“稍有變動”一語擴大為將鴉片貿易合法化以及本國公使駐北京等一係列特權。這理所當然地遭到清朝當局的回絕。因而英法便藉口所謂“亞羅號事件”和“馬嘉理事件”,於1856年10月對中國策動了第二次鴉片戰役。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一起燒殺劫奪,無惡不作。坐落於北京西郊的圓明園,此中收藏著中國曆代圖書文籍、文物書畫和金銀珠寶,是一座聚集中西修建藝術的皇故裡林,但顛末侵犯軍10餘天的劫掠和燃燒,最後隻剩下一片敗瓦頹垣。清當局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恐嚇挾製下,又同三國彆離簽訂了《北京條約》。中國又被迫開放了11個互市港口,西方本錢主義權勢開端滲入長江流域和華北地區,賠款銀達1600萬兩。西方列強還獲得了在北京派駐公使的權力,把清當局置於本身監督之下。通過此次戰役,大好國土大片喪失。九龍被割讓給英國;沙

推薦小說:

重回2003 |  諸天仗劍行 |  農戶千金 |  巫道成仙 |  宮內宮外繁花儘 |  我的姐姐艾斯德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