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

第11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8)[第1頁/共5頁]

第三,如果特彆但願孩子做削髮長所希冀的挑選,就不要讓孩子在“是”與“否”間選,不要給他說“否”的機遇,而要在“是”的框架裡給他一個A與B間挑選。比如孩子不想睡覺,你想讓他睡,不要問“現在睡覺好嗎?”而要問“你籌算直接睡了,還是聽一個故事再睡?”總之,要給孩子一個挑選,而不是給他一個號令。當然,這一招不要常常使,或者恰當變著花腔使。

[3]李開複,《做最好的本身》,群眾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57頁。

有位家長向我谘詢,她的孩子隻要5歲,表示出的題目是非常怯懦,並且很自大。比如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唯唯諾諾,從不會主動表示,隻會仿照彆人,看彆人如何她就如何。家長讓她學習寫字,她老是寫一個字就昂首看看家長,隻要等到家長說這字寫對了,纔敢再往下寫。彆的事情上也是如許,彷彿隻要獲得彆人的必定才放心。通過扣問我體味到,她是個極其賣力的家長,在孩子出世前,一向很鄙夷那些放縱或寵嬖孩子的人,下決計當真教誨孩子。為塑造孩子的傑出行動,她對孩子停止了經心的辦理。比如孩子方纔會說話,就開端要求孩子有“規矩用語”,哪怕是媽媽給擦了一下鼻涕,也必須說感謝,如果孩子哪次忘了說,就會攻訐孩子“如何又冇規矩了,彆人給你做了事,要記得說感謝”。這位媽媽常常給孩子講“事不過三”的事理,讓孩子曉得有弊端必須當即改正,不然就會遭到獎懲。

家長或西席是否給了孩子“犯弊端權”,有一個試金石,即當孩子做得不敷好時,你內心真正的設法是以為孩子有不對,併爲此活力;還是發自內心給孩子一個寬大的淺笑,曉得他又從這個不對中獲得了經曆,並且為此感到欣喜――瞭解了自在的代價,就會承認冇有一個孩子的不對是不成寬恕的,每個不對都是他收成經曆的一次好機遇,弊端的經曆一樣有正麵教誨的代價。

[12](德)費希特,《論學者的任務 人的任務》,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第1版,21頁。

註釋:

“隻要如許一種人纔是自在的,這類人情願使本身和四周的統統都獲得自在。”[12]隻如果普通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就像一個智力普通的人走到絕壁邊上會主動停止腳步一樣,一個心智普通的孩子也曉得自在的鴻溝在甚麼處所。他能夠會因為貧乏知識有一些小不對,卻會主動獲得經曆,主動校訂本身的行動,使小不對成為堆集經曆的首要路子。

推薦小說:

求生戰場我能送貨上門 |  穿越大荒:邊科研邊修仙 |  扔了妹妹所有耽美本子和漫畫後 |  仙獸飼養員 |  狂傲法醫:邪魅boss撩上癮 |  放過地球吧他還是個孩子[綜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