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明

明朝,鄉試的程式和規定[第1頁/共7頁]

(3)登科率

(2)招考籌辦

在開考前兩天,還要對考場停止編號,寫明某行某號係某處考生或人號舍,並在號舍外張貼考生姓名,揭榜曉示諸人。

收掌試卷官,簡稱受卷官,賣力收掌考生答卷,並備案備查,製止將試卷喪失。

1.內簾官的先用、職責

關於鄉試的登科率,因為統計質料不全,很難作出全麵、精確的判定,這裡僅舉數例,以大略推知鄉試的登科率。洪武三年(1370年)應天府鄉試,共有一百三十二人插手測驗,“所選者過半焉”,登科率超越了百分之五十。此時,明朝新立不久,朝廷亟需龐大的官僚步隊,而情願招考、任官的讀書人較少,是以形成了登科率很高的臨時征象。而後,跟著明朝的穩定,招考的人越來越多,登科率則越來越低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應天府鄉試,考生共八百人,取落第人八十八名,登科率為百分之十一。建文元年(1399年)應天府鄉試,參試考生一千五百人,登科二百十四人,登科率為百分之十四。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順天府鄉試,參試考生共二千三百人,按朝廷限額取中一百三十五人,登科率為百分之五強。而後,插手鄉試的考生日趨增加,鄉試登科率也隨之降落,落第也越來越困難了。

4.閱卷與登科

從鄉試登科數量的地區漫衍來看,南、北兩京遍及高於其他行省,這反應了南、北兩京作為明朝政治、文明中間的職位。就天下其他行省的環境看,南邊地區登科數額遍及高於北方地區,反應了南邊農業出產、社會經濟發財,文明教誨也相對發財的究竟;北方及雲南、貴州、廣西等遙遠地區登科較少,反應了這些地區農業出產掉隊,社會經濟欠發財,文明教誨也不發財的汗青究竟。

(2)登科名額

鄉試開端之日,即八月九日,插手鄉試的考生要提早達到考場外,籌辦拂曉時入場。按規定,考生除答應照顧已印好的草卷、正卷及筆硯外,片紙隻字不準帶入,是以考生入場時遭到嚴格的搜身。明末人艾南英在《天傭子文集》中,以本身的經曆報告了招考之苦,他說:測驗入場前,考生們解開衣裳,左手拿著筆硯,右手拿著衣襪,排著隊站在甬道裡,聽候點名,順次走到督學的麵前。每一名考生由兩名搜檢軍搜身,重新到腳,細心搜尋,常常需幾個時候才氣搜完。此時,考生自腰際以下都凍僵了,幾近不曉得本身身材髮膚之地點了。這類搜身,冇有一點禮待士人的模樣了。

推薦小說:

天價孃親 |  大周王侯 |  現代天師的修行生涯 |  鄉野小農夫 |  極品狂少 |  邪王追妻:腹黑帝君逆天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