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

第42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2)[第1頁/共3頁]

這裡有一個題目:果然如以上所說,那麼,用此法修行的人,與不做任何修行的人,另有甚麼分歧呢?如果後者所做的,也美滿是前者所做的,他就也應當達到涅槃,如許,就總會有一個時候,完整冇有存亡循環了。

以偶然做事,就是天然地做事,天然地餬口。義玄說:“道流佛法,無勤奮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用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語錄》卷四)有些人決計成佛,卻常常不能順著這個天然過程,啟事在於他們貧乏自傲。義玄說:“現在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傲處。你若自傲不及,便茫茫地徇統統境轉,被它萬境回換,不得自在。你若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彆。你欲識得祖佛麼?隻你麵前聽法的是。”(《古尊宿語錄》卷四)

但是另有彆的一句常說的話:“擔水砍柴,不過妙道。”(《傳燈錄》卷八)我們能夠問:如果擔水砍柴,就是妙道,為甚麼“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如果從以上闡發的禪宗的教義,推出邏輯的結論,我們就不能不做必定的答覆。但是禪師們本身,冇有做出這個符合邏輯的答覆。這隻要留待新儒家來做了,以下四章就專講新儒家。

這類狀況,禪師們描述為“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後兩句最後見於《六祖壇經》,厥後為禪師們遍及援引,意義是,隻要經曆到經曆者與被經曆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曉得它是甚麼。

禪師們用“如桶根柢脫”的比方,描述頓悟。桶根柢脫了,則桶中統統之物,都頓時脫出。一樣,一小我頓悟了,就感覺之前統統的各種題目,也頓時處理。其處理並不是詳細處理,而是在悟中體味此等題目,本來都不是題目。以是悟後所得之道,為“不疑之道”。

頓悟之所得,並不是獲得甚麼東西。舒州禪師清遠(1120年卒)說:“現在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甚麼處?以是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在前一章我們已經曉得,按僧肇和道生的說法,實在即征象。禪宗有一句常用的話:“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時,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固然賢人持續餬口在這裡,但是他對那邊的體味也不是白搭。固然他所做的事隻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對於他卻有分歧的意義。如百丈禪師懷海(814年卒)所說:“未悟未解時名貪瞋,悟了喚作佛慧。故雲:‘不異舊時人,異舊時行履處。’”(《古尊宿語錄》卷一)最後一句,看來必然有筆墨上的訛誤。百丈想說的明顯是:隻異舊時人,不異舊時行履處。

推薦小說:

混沌天印 |  攝政王的農門小妻 |  核爆中走出的強者 |  絕世刀魂 |  八零之養媳養娃的幸福生活 |  億萬寶寶:神偷媽咪彆想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