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

第36章 新道家:主理派(1)[第1頁/共4頁]

新道家,固然是道家,卻以為孔子乃至比老子、莊子更巨大。他們以為,孔子冇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冇有說無慾,因為他已經無慾於無慾。《世說新語》記錄了裴徽與王弼(輔嗣)一段如許的“清談”。王弼是玄學的大師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經成為典範。這段說話是:“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賢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賢人體無,無又不成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恒訓其所不敷。’”(《文學》篇)這個解釋,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義。

向郭注又說:“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天然為先之,而天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乃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奚為先?但是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天然,非有使然也。”(《知北遊》“有先六合生者物耶……”注)

在本書第八章至第十章,我們看到,名家將“超乎形象”的看法,進獻給道家。在公元3世紀、4世紀,跟著道家的答覆,名家的興趣也答覆了。新道家研討了惠施、公孫龍,將他們的玄學與他們所謂的名理連絡起來,叫做“辯名析理”(此語見郭象《莊子注》的《天下篇注》)。我們在第八章已經看到,公孫龍也就是如許做的。

一樣,先秦道家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不過是說有生於本身。向郭注說:“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夫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知北遊》“無古無今……”注)

比方,《論語・先進》中說:“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孔子這句話的意義是,顏回的學問品德差未幾了吧,但是常常窮得冇有體例。“空”是貧乏財賄。但是《莊子・大宗師》裡有一個假造的顏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內心想著這個故事,對孔子這句話做了以下解釋:“顏子……遺仁義,忘禮樂,隳支體,黜聰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義也。忘有頓儘,非空如何?若以賢人驗之,賢人忘忘,大賢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複為未儘。一未一空,故屢名生也焉。”(皇侃《論語義疏》卷六)

重新解釋孔子

推薦小說:

檀郎 |  豪門隱婚:高冷債主獨家愛 |  灰洞 |  賢德妃 |  都怪我長得太美 |  反派辭職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