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

第18章 不朽的書(5)[第1頁/共5頁]

但是,永久儲存書籍和公文的體例已經被髮明出來了。1935年,我們國度的一個嘗試室製造出了第一本能夠永久儲存的書。它不是用紙做成的,而是用一種特彆的不碎玻璃製成的。彆的另有效金屬製成的、非常堅毅的字,它不是寫在冊頁上麵的,而是直接熔在它上麵的。這類紙張的尺寸,隻要一平方厘米大,可它卻能夠包容下一整欄的《真諦報》。它占的處所很少,以是瀏覽如許的報紙隻能用顯微鏡。

伊凡・費多洛夫和他的朋友彼得・季莫費耶夫・姆斯季斯拉維茨賣力修建這座印刷所。伊凡・費多洛夫是個知識賅博的人,他讀過很多書,曉得很多有關鑄工的學問,還做詳確木工、彩畫工、雕鏤工和裝瓷工。

想一想也真是奇特啊,我們的曾祖父還用鵝羊毫寫字呢。在聖彼得堡的衙門裡,有一些小官吏是專門從早到晚為“大人中間”補綴羽羊毫的。這類事情並不輕鬆,必須得是有經曆的人才氣做得了。筆頭必必要削得斜斜的、尖尖的,並且還要有條裂縫,這可要比削鉛筆困難多了。

厥後,在一本他們本身寫的書的跋文裡如許寫道:“他們對我們有著多麼深仇大恨,竟要擯除我們分開故裡,分開故國,分開這個地球,遷徙到冇有人曉得的處所而後快。”

我們在前文中隻談到了印刷術,而忽視了此中的配角――紙。

最首要的汗青文獻都是用“永久的膠片”來印製的,現在根基上都藏在科學院的檔案室裡。幾千年以後的某一天,汗青學家們能夠從它們那邊得知我們這個期間所產生的嚴峻事件。

造紙的過程大抵是如許的:把破布或者木料搗碎,使其分離成極細的纖維,撤除此中的鬆脂、雜質和灰塵,然後再將其攤成又勻又薄的一層――這就是一張紙。

看到這張網,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我們已經體味過的中國造紙作坊裡用的抄紙簾。不過,這張網不是用手搖的,而是繃在兩個滾筒上,就彷彿傳動皮帶一樣,它會不斷地繞著滾筒轉動,從而帶著紙漿向前活動。

17世紀時,我們國度的紙張消耗量已經很大了。而在中國的都會裡,紙張已經被印成書,放在書店裡出售了。在衙門中,官吏們更多的是用紙來謄寫擇要、覆文、記錄、指令、申請和通緝文書等,但是,這些東西老是如何寫也寫不完的。而文牘主義幾近與紙同時呈現,就像它的影子一樣如影隨形。比如說一件甚麼“窺伺妖術和中魔的事情”,常常一拖就是幾年。

推薦小說:

超時空垃圾站 |  重生之千金毒妃 |  漫威之死亡騎士 |  失意者聯盟 |  他未對你半分好 |  我本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