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三十七章 畢氏兄弟[第2頁/共3頁]

朱大明之以是曉得畢懋康這小我,當然不是因為他曾經建議興建水利,而是因為他不但寫出了一本《軍火圖說》,並且還率先以燧石槍機代替火繩槍機,造出了中國汗青上的第一杆燧發槍。

這時,張惟賢也躬身說道:“臣無貳言。”

畢懋良比畢懋康大兩歲,也比他早了幾年中進士,現在也是六十往上的人了,暮年宦途也比較順利,先是當知縣,前任南京吏部主事,再然後,一起升遷,官至福建佈政使司左參政。

本兵,就是兵部尚書,算是疇昔對兵部尚書的一種尊稱,畢竟在聖旨內裡也不成能把孫承宗的名字都寫上去。

孫元化固然對火器製造非常正視,也算精通,但他畢竟不算創新型的技術性人才,這一點他與畢懋康比擬,應當說還是略有不如的。

聽完了兩小我的表態,朱大明點了點頭,持續對王承恩說道:“王承恩,你一併傳旨內閣,本日起任命南京通政使畢懋康為兵部侍郎,幫手本兵督理九邊武備等事件。”

由此看來,最晚到崇禎八年之前,畢懋康不但任過兵部右侍郎,並且已經致仕回家了。

這對畢氏兄弟,出身安徽歙縣的世家豪族,當官並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一展胸中抱負,以是一向廉潔自守。

因為不管如何說,畢懋康是當時大明朝第一個用力研討燧發槍,並且第一個自主製造出燧發槍的人。

現在朱大明既然已經曉得了畢懋康的環境和下落,那麼就必然要找個機遇,把他安設在他能夠充分闡揚其聰明才乾的位置上去。

“臣聞,此人在任督察院禦史期間,曾經發起並且受命督理有司,疏浚保定等地的拒馬河、大清河,以及京畿附近的潮白河,現在這幾條河道不但灌溉便當,並且舟船通行,西到紫荊關、居庸關,北及宣府、薊鎮等地,駐軍糧餉皆賴以轉運遞送。臣故鄉保定高陽,即在大清河邊,是以臣知之。”

孫承宗與張惟賢兩人對視一眼,最後還是由孫承宗來發言,而孫承宗現在既是軍機大臣,又是兵部尚書,同時更是武英殿大學士,兼職如此之多,而部下可用之人除了之前的舊部,比較放心的,也找不出誰了,再說天子的意義那麼較著,就算不對勁也不可反對,更何況這小我說到底,應當算是英國公張惟賢,保舉給天子的人了,本身更不可反對。

推薦小說:

在二次元世界修真的日子 |  長公主不想死 |  101道傷痕:曆少的罪妻 |  末世:老爸變喪屍來敲門 |  最強亂入者 |  神話世界大冒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