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

吳楚之戰[第1頁/共2頁]

伍子胥祖父伍舉、父親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國忠臣。伍子胥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春秋初年,楚莊王勵精圖治,擴大國力,曾一度獲得中原霸主的職位。傳至平王時,因為荒淫殘暴,國勢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平王思疑太子“交際諸侯,將入為亂”,遂遷怒於太子太傅伍奢,將伍奢、伍尚殛斃,伍子胥逃往吳國,發誓必顛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

伍子胥入吳後,體味到吳公子姬光想顛覆吳王僚而自主。伍子胥為了操縱姬光和吳的力量攻打楚國,報父兄之仇,便幫忙姬光刺殺了吳王僚,自主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登基後,任伍子胥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幫手其辦理國度大事;任命另一個從楚國流亡出來的貴族伯嚭為大夫;又保舉深通兵學的雄師事家、齊國人孫伍為將。為了穩固和擴大吳國的統治,伍子胥向吳王進以“安君理民”、強國興霸之道,闔閭采取了他的建議,拜托伍子胥築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自此,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步獲得加強,闔閭圖謀大肆攻楚。

夫差擔當王位後,任命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主動練習軍隊,重振吳國軍事力量。二十六年,吳國為報前仇,出動精兵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椒山)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派人向吳王乞降,吳王夫差將要應允,伍子胥表示反對。但吳王爭霸中原心切,遂不聽伍子胥勸止,與越國達成和議。準予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囚禁勾踐和大夫範蠡3年。

厥後,果不出伍子胥所料,夫差爭霸心切,於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十五年)率天下精銳軍隊北上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與晉爭長。越王勾越乘機集結四萬九千雄師分兩路,一起斷吳歸路,一起直搗吳都。又經笠澤之戰和對姑蘇的耐久圍困,遂置吳國於死地。夫差請和,越不準,夫差終究他殺。

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伍子胥鼓勵吳王出兵攻楚。他針對楚國在朝者眾而反麵且相互推委的缺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待楚軍怠倦,再大肆打擊,必能克敵製勝。闔閭采取了他的建議,於次年前後出兵攻占了楚國的夷(即城父)、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進而圍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氣力大為減弱,為大肆攻楚締造了無益前提。吳隨即展開大肆攻楚的籌辦,爭奪與楚有衝突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流派敞開,為而後避開楚軍戍守正麵實施突襲締造了前提。又出兵攻越,給楚形成吳不會大肆攻楚的假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消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

推薦小說:

我是職業NPC |  星球之間 |  我在異界送外賣 |  我曾愛你如塵埃 |  絕色嬌寵 |  東玄武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