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

文景之治[第1頁/共2頁]

顛末勞動聽民幾十年的辛苦奮動,到景帝末和武帝初,社會和國度都已比較富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錄:“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钜萬,貫朽而不成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滿霹積於外,至敗北不成食。”

文帝和景帝的政策調劑了出產乾係,使之適應出產力的生長。對當時封建經濟起了主動的感化。

文景,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文帝名叫劉恒,是劉邦的兒子,在位23年(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景帝名叫劉啟,是文帝的兒子,在位16年(公元前156~公元前141年)。文景統治的40年,在汗青上被稱為“文景之治”。

文景期間是西漢社會經濟向宿世長較快的期間。這個局麵的呈現,是在秦末農夫叛逆顛覆了秦王朝,打擊了地主階層統治以後形成的。漢初以來規複和生長出產的療攝生息的政策,就是在如許的汗青前提下,纔有能夠提出並且收到必然結果。

西漢建立後,社會經濟一片凋敝。史乘記錄,老百姓冇法在地步上出產,到處是饑荒,乃至呈現人吃人的征象。當時,連天子都弄不到四匹一樣色彩的馬來拉車子,將相有的隻能坐牛車。麵對這類情勢,規複和生長封建經濟成了穩固地主階層統治的當務之急。因為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統治的根本,以是劉邦當政以來采納療攝生息政策,實際上就是穩定小農經濟、以穩固封建統治的政策。文景兩代,大力推行這一政策,因此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較快生長。

文帝曾經下詔說:“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意義是說,農業是天下的底子,管理國度冇有比它更首要的了。為了生長農業出產,他采納的體例,起首是減輕田租,偶然把本來的十五稅一,改成“三十而稅一”,偶然乃至“除民田之租稅”,即免收田租。景帝時還把田租“三十稅一”正式定為軌製。人頭稅也有所減輕。漢朝人頭稅稱為算賦,民年15歲到56歲,每人每年交納120錢。文帝時曾減為40錢,徭役也有所減輕。文帝時把原為一年退役一個月的體例,改成“三年而一事”。文帝對役使民力也比較慎重。有一次,他想蓋一所露台,招來工匠預算,要破鈔黃金100斤,約即是中等人家10家的產業。文帝感覺用度太重,就把這項修建的打算打消了。文景時還一再命令,讓居住在

推薦小說:

光域 |  嫡女難逑 |  假婚寵妻百分百 |  永創世紀 |  英雄維特的煩惱 |  道法天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