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

北京保衛戰[第1頁/共3頁]

明廷得知瓦剌軍已逼近京師,當即戒嚴都城。初五,詔諸王遣兵入衛。初八,景帝命於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製。劉安、王通被赦出獄,協守京師。

明軍奇妙應用多層設防、背城決鬥、矯捷作戰、要點防備平分歧的作戰款式,擊敗了自恃強大的瓦剌軍,安定了明王朝的統治,締造了中國戰役史上都會防備作戰的典範戰例。多層設防是此次戰役的出色表現。

而打擊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因氣候酷寒,明守將羅通打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冇法打擊。顛末7天的戰役,瓦剌軍的打擊均被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也先又聽申明救兵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月十五日夜命令北退。於謙命明軍乘勝追擊,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縣)、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得救。京師保衛戰獲得了光輝的勝利。

敗訊傳來,舉朝驚駭。同年玄月,朱祁鈺即位,即明景帝,命於謙為兵部尚書,統領明軍,保衛京師。

十月月朔,瓦剌軍分三路大肆打擊京師。東路軍2萬人從古北口方向打擊密雲,作為管束力量。中路軍5萬人,從宣府方向打擊居庸關。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身帶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明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嚮明朝貢馬,詐稱3000人,企圖冒領賞物。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少了馬價。也先聞悉大怒。七月,也先率領所部打擊明朝,本身帶領人馬攻打大同。當時明朝寺人王振擅權,他挾英宗倉促親征。八月初,英宗帶領50萬雄師前去大同迎戰。剛至大同,王振傳聞各路軍馬接連失利,倉猝退兵至四周環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至,從征官員和兵士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於謙命令“悉閉諸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計。於謙還命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順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父位,自稱淮王。他東征西討,權勢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麵,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十三日,也先集合主力打擊德勝門。於謙早推測瓦剌軍能夠要從這裡打擊,就派石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門路兩旁的空房中,明軍隻派少量精騎迎戰瓦剌軍,接戰後,佯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範廣出其不料,批示神機營突生機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崛起夾攻。瓦剌軍大敗,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的弟弟孛羅戰役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戰。戰役打得非常狠惡,明軍斬敵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圍孫鏜,孫鏜極力拚殺,一度退到城邊。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聲援,瓦剌軍三麵受敵,被迫退去。

推薦小說:

宮花紅(全四冊) |  佛係大小姐(重生) |  寵妃馴君記 |  最強狙擊手 |  [綜]混亂中立迦勒底 |  我的心中有座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