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揮鞭

第八百三十七章 行路讀書[第2頁/共4頁]

一起行,一起學。

當今悔之晚矣。

廷尉府和大農府則公佈呼應的律法和政令,且垂為定製,供先人依循。

“真是感激那些笨拙的傢夥!”

營工商學麵向最寬,就讀要求也最低,然因其為私辦學府,雖受太常府文教司轄製和羈繫,派放學監,然公府是不發放教誨補助的,任其自大盈虧,故該學府的束脩學貲非常高貴。

宗子蘇冀雖是聰明,然去歲剛遷來漢境,不但難以通過匠工理學的思惟檢查,且其長相異於平常漢人,饒是幸運退學,隻怕也遭同窗架空。

阿蘇謝去歲傾儘家財,在塬南邑購買了套小宅院,一家四口皆已冊籍,今歲仲春,官學複館講課,招收重生,他虛年七歲的小兒子已然入讀蒙學。

大漢夙來正視戶籍軌製,就學、參軍、入仕、遷徙乃至購買田宅,官府皆要核鑒戶籍,可不是隻看姓名的,過往可有功勞,可有劣跡案底,皆是清清楚楚。

阿蘇謝毫不躊躇的將這三個歸化名額用在老婆和兩個兒子身上,將他們接入漢境居住。

倉廩足,而知禮節。

尤商賈在境外私行興建管束類工坊者,不但涉案之人梟首夷族,涉事國亦將遭漢廷重懲。

但是,匠工理學的退學核鑒中,存在著一門首要的考評,即所謂的思惟檢查。

阿蘇謝乃四周小巧之人,辦事又利落,深得總掌事看重,且他是因功歸化之人,本身已為漢民,其親眷要“依親歸化”相對輕易,故總掌事向官府為他申請到三個依親歸化的名額。

耗貲雖是不菲,然朝廷和官府出得起,也捨得出,加上少府和長秋基金每歲也捐出大量善款,供全民掃盲之舉專款公用,全不在乎少數隻想蹭飯的刁民占了便宜。

大漢百姓本是極少得見駱駝,往西域行腳的商賈多了,境內的駝隊也就逐步多了起來。

小兒子入官學就讀後,當然可免費發放課本,然一步先步步先,無妨提早買全,何況大兒子年事已大,不早些補足缺失,是不成的。

蘇冀此時捧著的,恰是重新華書局采辦的漢學書冊,乃是官辦預學通用的文史課本。

雖說父母雙親還是活著,他此舉有不孝之嫌,心中非常慚愧,然他久居漢境,深知得漢人認同之難,說漢話隻是最根基的,行漢禮和書漢隸尤尚不敷。

年事尚幼之人,歸化後亦可進入官學就讀,無疑更易融入。

常常行至此處,父親老是要“祭奠”昔年那群精絕鄉親,非是懺悔,更無嘲弄,隻是聊表感激之情。

推薦小說:

不敗軍王 |  桃色花醫 |  神豪:笑我冤大頭?反手接盤清純校花 |  穿書後如何搶救世界觀 |  不婚不散1 |  帝國第一coser[係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