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

王惟一[第1頁/共4頁]

王唯一,亦作王惟德,生卒年代和籍貫不詳。他夙受禁方,尤工鍼灸之術,是聞名醫家。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時,他任太醫局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禦都騎尉。天聖初年,宋仁宗嘗敕太醫謹方技,考次鍼灸,以為“鍼灸之法,性命所繫,日用尤急,思革其謬,以利濟民”。王唯一乃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於人形,正分寸於腧募,增古今之救驗,總會諸說,編著成《銅人腧穴鍼灸圖經》3 卷。厥後仁宗又以“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複令創鑄銅報酬式。王唯一乃主持修鑄銅人兩具,“內分臟腑,旁註溪穀、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並命夏竦為圖經一書作序,落款曰《新鑄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彆的,據《宋史·藝文誌》載,王唯一尚著有《明堂經》3 卷,已佚。又賣力校訂過《黃帝八十一難經》。

其次,王唯一的進獻,在於主持鍛造了公用於鍼灸講授的銅人模型兩具。據南宋周到《齊東野語》記錄:“又嘗聞舅氏章叔恭雲: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俞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後背二器相合,則渾然滿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折寸,按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水出,稍差,則針不成入矣,亦奇巧器也。後趙南仲歸以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周到離王唯一所處年代不遠,書中記敘的都是一些耳聞目睹之事,因此是可托的。且《四庫全書總目·銅人鍼灸經》撮要亦稱“今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與上述記錄分歧。銅人像的創鑄,給鍼灸講授增加了形象直觀教具,便於門生認穴,彌補了冊本筆墨闡述戰役麵丹青之不敷;在作為測試東西時,也增加了認穴的客觀標準,直到明清時,朝廷仍相沿這一體例選用鍼灸大夫,如明初醫家寧守道,“精鍼灸法,應詔入京,針銅人當選,授太病院大使”;清朝醫家左見龍,“以其術遊京師,適太醫乏人,經保舉招考鍼灸,以針刺銅人之穴多中,遂供職太病院”。是以,銅人,作為天下上最早之醫學模型,有力地鞭策了鍼灸學的生長,乃至銅人成了當時的“國寶”,有說金軍南下時,曾掠去一具。曆代統治者對於銅人,都予以正視,如元世祖曾於 1260 年命尼泊爾工匠修複銅人;明正統年間,明英宗也命令重鑄銅人,並對宋銅人予以高度評價,在其禦製序中稱宋銅人“漫衍腧穴於周身,畫焉竅焉,頭緒條貫,纖悉明備,考經案圖,甚便來學”等。明朝鍼灸學家高武,亦仿此銅人,鑄男、女、小孩銅人各一具。可見王氏所鑄銅人之影響及其合用代價。王唯一的另一進獻為刻石碑。固然宋朝印刷術已有很猛進步,但因為印 數有限,儲存不易等啟事,仍限定著鍼灸醫學的提高與生長。為廣傳播,王唯一主持將《圖經》3 卷刻於石碑之上,供鍼灸愛好者覽誦撫拓,故石碑對鍼灸術的傳播有推行感化。當時石碑有四方,《圖經》3 卷,每卷一方;另一方刻“都數”1 卷,具有全書索引性子,一併安排在當時開封府大相國寺仁濟殿(原名鍼灸圖石壁堂)內。元初遷往北京,後因年代長遠,筆跡恍惚,在明朝被充作構築京師城垣的質料而埋入土中。1965 年至 1972 年,石碑得重新出土,遭到文物考古事情者的正視,經修複清算,將五塊殘石置於北京中國汗青博物館中中國通史展覽展出。

推薦小說:

天價嬌妻:厲少,強勢寵婚! |  烈火救贖 |  大明之崛起1646 |  網遊之給大神當導航的日子 |  權少私寵:小小鮮妻,好美味 |  穿到末世來看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