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

寇準[第2頁/共9頁]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下詔複寇準官爵,追贈中書令、萊國公。皇祐四年(1052年),詔命翰林學士孫抃為寇準撰神道碑,仁宗親筆題“旌忠”二字為碑額,立於墓前。寇準墓在今渭南市官底鄉左家村四周,墓前立有“宋寇萊公墓”的碑石。列入陝西重點文物庇護單位。

寇準歸天後,經他夫人宋氏要求並獲得朝廷恩準,將棺木運到洛陽安葬,路子公安(今湖北公安)等縣時,本地老百姓沿路拜祭,傳聞哭喪的竹杖插在地上,厥後都成活長青了,構成了一片竹林,先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記念這位群情奸佞,不顧身家的政治家。明朝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天涯,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以稱道寇準。

寇準分開東京,在河南、陝西等地作了多年的處所官,朝中大權落人王欽若、丁謂一夥人手中。丁謂與王欽若一樣,也是一個長於奉迎的無恥之徒。為了博得真宗的歡心與信賴,王欽若、丁謂等人大搞封建科學活動,以捏造所謂“天書”、編造祥異等事,裝點承平、利誘視聽。真宗暮年臥病不起,更加科學和胡塗,對於王欽若與丁謂,的確到了言聽計從的境地。

丁謂對寇準前後發揮了兩套詭計。開初他一心想把寇準拉為翅膀。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髯毛沾了些菜湯,丁謂頓時起家為寇準擦須。寇準不但不承情,反而非常惱火,當場怒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丁謂惱羞成怒,發誓要抨擊寇準。

樸直多智

澶淵之盟本身並不值得稱道,但在此次戰役中,宋軍給遼軍以有力的反擊,使遼朝統治者熟諳到宋軍和中原地區的群眾是不成輕侮的。今後今後,契丹就不敢策動大範圍的入侵。澶淵之盟後,宋遼邊疆兵戈寧息,貿易繁華,群眾餬口安寧。從主動抗敵到澶淵之盟,寇準功冠朝臣,朝野高低有目共睹。正如宋神宗時的宰相王安石曾在《澶州》一詩中所稱道的:“歡盟今後至本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但是有功之臣卻由此招來不測之禍。

推薦小說:

顛覆俠武世界 |  洪荒世界教主通天 |  女帝的成長方法 |  最後一個驅邪人 |  娘子,請改嫁! |  史上最賤的生活 |